在清晰度計的測量原理中,透射法與反射法代表了兩種核心的光學評估路徑,其技術路線、適用場景及精度表現(xiàn)均存在顯著差異。
透射法采用0°/0°光學結構,通過測量光線穿過透明材料(如塑料薄膜、光學玻璃)后的強度變化,計算大光通量M與小光通量m的差值。其優(yōu)勢在于直接量化材料內部的光學均勻性,公式C%=(M-m)/(M+m)×100%能精準反映透明件的成像保真度。然而,該方法對材料透明度依賴度高,且無法檢測不透明表面。
反射法則通過45°/45°或60°/60°結構,捕捉光線在不透明材料(如金屬漆、陶瓷)表面的反射信號。該技術可規(guī)避材料內部光學特性的干擾,適用于評估表面涂層的均勻性與反射質量。但反射法對測量環(huán)境敏感,需嚴格校準以消除雜散光影響。
技術對比顯示:透射法測量速度更快(如ICM-2型儀器僅需5秒),但受限于材料透明度;反射法雖能處理復雜表面,卻易受環(huán)境光干擾。新一代設備通過結合兩種模式(如SUGAIC-T),實現(xiàn)了透射/反射一體化檢測,標準偏差控制在0.2%以內。
應用場景進一步分化:透射法主導光學膜、顯示屏面板的透明度檢測,反射法則在汽車漆面、印刷品質量監(jiān)控中占據(jù)主流。隨著AI算法介入,清晰度計正由單一測量向智能分析演進,例如通過機器學習預測材料老化后的清晰度衰減。
未來,透射與反射技術的融合將成為趨勢,結合自動化產(chǎn)線需求,推動清晰度檢測向實時、多參數(shù)方向發(fā)展。